- 产品特性
新水不易肥的原因
水产养殖过程中,水质清瘦会直接影响养殖对象的生长速度以及摄食能力,高密度瘦水塘则会导致鱼类厌食缺氧浮头。绿水源生物在长期鱼病诊断过程中,针对水质清瘦不易肥作出简单总结,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:
清塘不彻底或底层毒害物质过多导致水体不易肥;经过一年的养殖,塘底多沉积养殖动物的*体、未被消耗的残饵剩料、以及未被转化的排泄物等,此类物质尤在夏季高温时更易滋生有害细*微生物,破坏水体平衡,致使肥水老化易转水,瘦水更不易肥,故需要在放苗之前先清塘然后干塘暴晒再蓄新水。
如何来调节鱼塘的水质
一、合理搭配滤食鱼
放养时,搭配三成左右的花白鲢,既能有效地降低水的肥度,又能提高池塘的产量。
二、适时注入新水
在6—9月份,每5-7天加注一次新水,每次10—20厘米。加注新水不仅带入较多溶氧,还带来池中缺乏的某些营养元素,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。
三、定期泼洒生石灰
在鱼类主要生长季节,每半月泼洒一次生石灰。水深1米每亩用生石灰15-20千克,化浆后全池泼洒。既保持水质“肥、活、嫩、爽”,又能预防鱼病。
在养殖过程中调水、改底工作就是为了:
在富营养化的池塘控制池塘的水体、底部微生物不要太活跃,降低池塘耗氧量,保证水体的溶解氧高于5ppm。根据这一条就指导我们什么时候需要使用活菌、应该使用什么类型的活菌才能够避免养殖过程中水体溶解氧太低。
在养殖的中后期通过管理和调水、改底措施减少水体和底部的有机氮,保持水体氨氮小于0.2ppm、亚*酸盐小于0.02ppm。这一点就指导了,在养殖中后期底改、调水的目的是:减少池塘、水体的有机氮。